一個人的麥理浩徑

走訪日期:2016年11月9日~12日(四日三夜)

乘車路線:在西貢總站乘坐九巴94號(往黃石碼頭方向),途經14個站至上窑站下車,往西徒步約82米即達麥理浩徑起點。

參與人員:MJ(一個人)

裝備清單:如下表

季節溫度:香港的冬季(11月7日立冬),溫度介乎攝氏17℃(清晨)14℃(夜間)28℃(午間)

天氣變化:多雲間陰、小雨、微風、大風、晴間多雲

日誌記錄:

多雲間陰,25℃,2016年11月9日,徒步17Km

途經:麥理浩徑第一、二段

不做空想家是我一貫的做法(想了就去做),但獨來獨往卻不是我的風格(我比較喜歡與好友同行)。為了測試全套的超輕量化徒步裝備,於是需要尋找一條合適的路線走上幾天。心目中有幾條備選線路,廣東英德的石門台、船底頂、香港的麥理浩徑。石門台以往走過多次,輕鬆走大概3天時間,而船底頂和麥理浩徑則沒走過。由於想避開節假日的人潮(對,現在徒步露營已成為一種潮流,營地經常會爆滿),選在周三進山,友人都要上班,唯有嘗試做一回獨行俠。最後決定走香港的麥理浩徑,這是一條香港最長的遠足徑,全長100公里,也是我第一次的香港徒步線路。下面先來維基百科一下:

麦理浩径(英文:MacLehose Trail)是香港最早启用的一条长途远足径,于1979年10月26日启用,以时任香港总督麦理浩命名,并且由其本人主持剪彩开幕。麦理浩径是香港最长的远足径,全长100公里,共分10段。麦理浩径共有200支标距柱,约每500米一支。它起始于西贡北潭涌(大网仔路及北潭路路口,该路口设有本径起点标志),贯穿了西贡东、西贡西、马鞍山、狮子山、金山、城门、大帽山及大榄郊野公园,以屯门为终点(横过青山公路及杯渡路路口的轻铁桥下)。大部分的麦理浩径都是依山势而建。

1979年初,第25任港督麦理浩下令驻港英军开辟此径,只花了约九个月。麦理浩径启用初期,主要用作训练英军。据说当时的英军必须在24小时内走毕全程,最快的尼泊尔军只用了12小时多。1984年后,麦理浩径的民用性质才日益扩大。之后陆续开辟非军事的卫奕信径、凤凰径、港岛径,以及多条郊游径。

1979年3月29日,即麦理浩径落成前约七个月,麦理浩到北京会见邓小平,得知中国一定会收回香港,香港问题正式出现。有人认为麦理浩径的开辟和英国对香港前途忧虑有关。麦理浩径是有意识地将新界东西及九龙半岛以北的各个制高点,包括西湾山、牛耳石山、鸡公山、马鞍山、狮子山、大帽山等连成一线,即把新界切成两半,而第五、六段更有二战时留下的许多仍可使用的碉堡和军事建设。因此有人推测麦理浩径是一条军事防线。边界是第一线、麦理浩径是第二线、维港是第三线。

2016年5月3日,国家地理频道邀得二十位行山爱好者,严选全球最佳行山径“梦想之路”,受访者包括越野跑手、集团总裁和作家等,麦理浩径获评为全球二十条最佳行山径之一。

言歸正傳,我在早上9點鐘從紅磡出發,先乘車到西貢碼頭。進入西貢範圍之後,窗外的景物變得綠意盎然,好一派東南亞熱帶風情,想不到香港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週邊也潛藏著這樣的好地方,自然得到如此好的保育。看來日後要多走走香港的郊野公園。大概一小時車程抵達西貢碼頭,再於碼頭旁邊的西貢巴士總站換乘94號九巴(往黃石碼頭方向),途經14個站至上窑站下車,往西徒步約82米即達麥理浩徑起點。

麥理浩徑起點是一條立於路邊的木柱,旁邊還有一個公告欄,上面有張麥理浩徑全程的詳細地圖。其實我之前也只是在網上略為搜索了一下關於麥理浩徑的資料,並沒有細緻地做功課,在每天要走多少公里,在哪個營地露營,營地的分佈情況都不清楚的情況下就來了這場說走就走的遠足旅行。

沿著水泥公路往前走,很快就進入萬宜水庫(香港蓄水量最大的水庫),此處可謂真正的青山綠水。香港的水庫與國內的不同在於不允許到水面進行任何活動(如游泳、划艇、釣魚等),以保持水源潔淨。記得看過一則新聞,在國外(歐美)的某個水庫由於通過監控發現一個小孩朝水庫裡面撒了泡尿,當地政府決定排乾水庫重新蓄水,避免民眾喝上這能“闢邪”的童子尿。另一個吸引我注意的地方,香港是個法治的社會,什麼都是明文規定,例如在萬宜水庫釣魚必須持有有效釣魚牌照,否則就觸犯法例。回想起來還是祖國大陸好,魚可以隨便釣、痰可以隨地吐、尿可以隨處撒,只是話不能隨便講而已。

據說麥理浩徑的路徑明顯,指示明確,此言不虛,沿途都有指示牌及標距柱。說得標距柱,麥理浩徑一共樹立了200根,每根相距大約500米。換言之,你走了十多分鐘都沒見到下一根標距柱的話,說明你很可能走到別的岔路上了。我就是小心翼翼地循著這些標距柱及憑藉多年的野外遠足經驗,走進了水庫邊的野路子裡,結果前路消失了,原來應該沿著水庫邊的水泥公路走才對。不過在無人的水庫邊上,吹着涼風,聽著拍岸的濤聲,吃著乾糧作午餐也是蠻愜意的事。

此行為超輕量化裝備的測試之旅,首次沒有帶水壺或水袋,只帶了2個750ml的礦泉水瓶,吃完乾巴巴的麵包後,其中一瓶水已經喝完。前路茫茫,水源地未知的情況下,馬上取出Sawyer濾水器,到旁邊一條注入水庫的小溪中取水過濾。目測水還是流動的活水,不過過濾後小嚐一口發現有股鐵腥味。再看上游一點地方,流經的石頭呈鐵鏽般的黃褐色,估計此處的水含鐵質較重。沒辦法,先背著,有其它水源的時候再換新的。

午餐後小休一會兒,原路折返到公路上,繼續沿萬宜水庫邊走。走着走着看到前面有個很醒目藍色的大型雕塑——似錨非錨。此處便是著名的景點萬宜水庫東壩,為了防止海浪侵蝕堤壩,這裡採用雙層的主副壩結構,高出海平面64米的主壩是蓄淡水之用,而下方的則為防波堤(副壩)抵禦海浪。這個防波堤堆放有超過2500個巨型的雙T形混凝土預製件(彷彿一下子進入了巨人國,人類是何等的渺小),用於減弱海浪對堤壩的衝擊,也是吸引我特意繞到下面的副壩一探究竟的動力。看看人類如何“對抗”大自然,從而學會更懂得敬畏大自然!東壩除了這堆人造的大石錨值得一看,還有很多自然奇蹟:如破邊洲(海蝕山斷的結果)、海蝕洞、六角柱石等。

離開東壩就開始爬山,此時的麥理浩徑修建在陡峭的山邊,壯麗的山海景觀躍現眼前,怪不得獲評為全球20條最佳行山徑之一。登高望遠,看到山下有一彎細沙,此灘名為浪茄灣。其中零星帳篷搭建在沙灘邊上小樹林裡隱約可見,那就是浪茄營地。下至浪茄營地雖然已時至下午4點多(天陰,夜幕早降臨),但今天的行程才剛過10公里,要是如此早早紮營,此後幾天的行程將會比較漫長(每天要走30公里),且不想在沙灘邊上露營(海風夾帶鹹潮之氣、沙地鬆軟不易打營釘、人多嘈雜等因素),所以在補水後(在經過浪茄營地後,有一處水龍頭,是當地村民修建的,引用溪水)繼續趕路。

經過一段沙路後,又開始爬山,最終翻越一座海拔314米的西灣山,眼前出現一灣接一灣的壯闊景象。這一灣接一灣分別是:西灣-鹹田灣-大灣-東灣。抵達西灣營地,發現很是荒蕪,雖然離公共廁所不太遠,取水方便,但作為政府營地,基礎設施幾乎全無(沒有石桌石凳、沒有燒烤爐、沒有草地),只是一處可供合法露營的沙灘而已。我心目中理想的營地是一片漂亮的草地(泥質的土壤,便於打入營釘),所以想繼續往前尋找更適合露營的地點。離開西灣前往鹹田灣方向,當經過M032標距柱後(接近M033),發現路旁有塊被灌木與野菠蘿樹包圍其中的漂亮草地。此時天色已暗沉,發現四下無人,於是迅速搭建帳篷。此次帶了一頂新的帳篷來測試,重量輕的多用途(可兼作雨披)印第安帳。特意選了森林綠,以便隱沒於大自然環境中,不易被賊人察覺。此處營地(非正式的營地)沒有水源,但我攜帶了2瓶750ml的水(取於浪茄灣的山溪水龍頭)。晚餐我只需用到300ml左右的水,燒開之後拿來泡滷肉飯(國產山之廚的戶外速凍乾燥食品),睡覺前只需150ml左右刷個牙(無須洗澡),所以還可以省下1050ml第二天早上洗刷、飲用、煮早餐(沖快食粥)之用。

一夜無事,但由於正處於變天之際(有冷空氣抵達),狂風大作。我的這個新帳篷屬於3季帳,外帳離地高度大(夏季時更通風透氣),風從間隙狂灌入內。幸虧面料結實、營柱(登山杖擔任)堅固。帳篷雖沒事,但人卻哆嗦了一晚。夜裏溫度不算低,大概10-15℃,但風會帶走更多的熱量。第二晚一定要注意營地的選擇(背風)及帳篷的搭建(外帳盡可能貼地一點兒)。使用超輕量化裝備需要使用者具備一定的經驗基礎(野外常識及器材技巧)。

途經政府營地:

1.白臘營地(M015與M016之間,靠近M016):廁所(乾式),泥地,石檯櫈,燒烤爐,10個營位

2.浪茄灣營地(M021):廁所(乾式),沙地,石檯櫈,燒烤爐,6個營位

3.西灣營地(M030與M031之間,靠近M031):標準廁所(自來水),沙地,燒烤爐,20個營位

水源補給點:

1)浪茄灣水龍頭(溪水):M021與M022之間,靠近M022

2)西灣公廁(自來水):M031與M032之間,靠近M031(旁邊有個直升機停機坪)

食物補給點:(都是靠近M031的西灣村裡面)

a.海浪茶座(黎茂,有渡假屋出租),電話:2328 2542, 2328 2142(西灣)

b.海山茶座(有渡假屋出租),電話:2328 2615, 9509 9014(西灣)

c.合利海灣茶座,電話:2328 2138, 2328 2618, 9142 7393, 9552 1879(西灣)

d.張記舢舨士多,電話:2328 2391, 9360 2313(西灣)

垃圾收集點:

a)浪茄灣

b)西灣村

陰天偶有小雨,17℃,2016年11月10日,徒步26Km

途經:麥理浩徑第二、三、四段

清晨蜷縮在被窩裡不願起床,不但因為昨晚沒睡好(被狂號的風聲滋擾),而且外面小雨正嘀嗒嘀嗒地敲打着我的帳篷。幸虧不到8點雨就停了,趕緊起床煮早餐,收拾東西出發。天氣一如昨日般是個陰天,今日還更涼了一點,所以套上一件衝鋒衣才出發。陰天其實是遠足的好天氣,只是拍照效果灰蒙蒙而已。昨天才走了17公里,今天要加緊腳程,大概要走30公里。

雖說要趕路,但出於職業的習慣,途徑牛湖墩營地(又名北潭凹營地)時還是特意爬上這位於半山腰的營地一看究竟,有不賴的草地,設施齊全,就是沒有接入自來水。我發現香港山上的眾多營地都是沒有鋪設水管,聽說有季節性的水源(溪澗)可取用,但我沒留意,或者說當時不知道(後來上網查香港漁農自然護理處關於“指定露營地點”的資料時才知道),所以沒刻意去找。

途徑赤徑村時,遇上下雨,首次披上Six Moon Designs的Gatewood Cape雨披(同時它也是我的帳篷,單柱支撐的印第安式帳幕),能連背囊都一起罩上,很是方便!面料選用輕薄防水的塗硅尼龍,防水但不透氣,幸虧是雨披設計,所以也不覺得太悶熱。如果所帶衣物不足時,也可以作為禦寒風衣穿著,真正一物多用。

今天一共補充了3次水,都是從公廁取水,然後經過濾飲用。話說這“愛”喝廁所水的習慣是從騎遊澳洲時養成的。在澳洲,自來水是達到直接飲用的標準,所以從水龍頭放出來的水絕大部分(除了澳洲中部的荒漠地區,有些水是抽自地下水,由於土壤鹽鹼性比較嚴重,所以地下水都受到一定影響)都可以飲用,公廁取水方便又免費。雖然香港的自來水還沒達到直飲標準,但我想相對國內的處理標準要高,而且我還經過濾後才飲用。

今天一連走過了3段的麥理浩徑,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二、三段與三、四段的交匯處都回到了文明社會的公路邊,方便意志薄弱者的逃離。在這兩個交匯處都有一個我喜歡的公廁,除了可以免費灌水外,還可以豪它一豪,因為裝有自動販賣機。無奈只販賣飲品,沒有食品,為此我免了破費。其實食品我有帶,只是感覺有點不足。如果不補給的話,恐怕不能隨心所欲地慢慢走,一定要在4天內完成100公里的麥理浩徑。一想到這,傍晚5點抵達麥理浩徑第四段的水浪窩營地(標距柱M070)時也極不情願地放棄紮營的念頭,繼續拖着疲憊的雙腿往馬鞍山群山攀去。話說當晚是真正的月黑風高之夜,越走天越黑(除非一直走到天亮),無奈之下只能挑燈夜戰,因為查看地圖發現下一個營地位於(標距柱M082)6公里外的馬鞍山上,咬咬牙,路再長都有終點,自己鼓勵一下自己。不過這6公里山路並不好走,特別是在飢寒疲交迫之下,估計走了近2個小時。途中還吃了包冷水泡的滷肉飯。其中有一段路是在馬鞍山的山脊走過的,山下璀璨的華燈,山上微弱的頭燈,山下錦衣玉食,山上風餐露宿,突然感概起來,屌,再胡思亂想就被強勁的山風吹落山了。終於在晚上8點抵達昂平營地,紮好營之後,燒了杯水,泡了壺茶,美美地品嚐着,幸福之感隨茶之熱度通達全身,舒坦啊!夜裏還來了兩名同胞,沒有問從何處走來,只是輕輕互道問候之後就早早睡去。

途經政府營地:

1.鹹田營地(M035與M036之間,靠近M035):標準廁所(自來水),沙地,擋風煮食爐,10個營位

2.牛湖墩營地(又叫北潭凹營地,M047與M048之間,靠近M047):廁所(乾式),泥地,石檯櫈,燒烤爐,10個營位

3.嶂上一號營地(M055):廁所(乾式),泥地,石檯櫈,燒烤爐,10個營位

4.水浪窩營地(M070):廁所(乾式),草地,石檯櫈,燒烤爐,8個營位

5.昂平營地(M082與M083之間):廁所(乾式),草地,石檯櫈,燒烤爐,20個營位

水源補給點:

1)鹹田公廁(自來水):M035與M036之間,靠近M036

2)公廁(自來水):M043與M044之間,靠近M043

3)北潭凹公廁(自來水、自動販賣機):M048與M049之間,靠近M048,麥理浩徑第二、三段交匯處,北潭路路邊

4)西沙路邊公廁(自來水、自動販賣機):M068與M069之間,麥理浩徑第三、四段交匯處,西沙路邊

5)路邊水龍頭(溪水):M069與M070之間,靠近M069

食物補給點:

a.安記海景士多(溫水生,有露營帳幕、睡袋、滑浪板等出租),電話:2328 2262,9752 8148(鹹田灣)

b.海風士多,電話:2328 2315, 2792 7896(鹹田灣)

c.許林士多(許生),電話:2328 2456, 9465 5259(嶂上村)

垃圾收集點:

a)鹹田村

b)北潭凹公廁

c)西沙路邊公廁

撤離路線:

麥理浩徑第二、三段交匯處位於北潭路,94號九巴站就在旁邊。

麥理浩徑第三、四段交匯處位於西沙路,往東南方向步行350米到澳頭,可乘299X到西貢。

陰天,20℃,2016年11月11日,徒步27.5Km

途經:麥理浩徑第四、五、六、七段

早上8:10左右出發,一路遇見不少跑山愛好者,大家都很有禮貌地互道:“早晨!”

走到基維爾營地附近時遇上了一個T字路口,其實麥理浩徑的指示石墩已相當明確地指示了轉右下到溪澗的那條路才對,不過我猶豫了一下,並問了幾個迎面而來的行山客,結果他們都說不太清楚麥理浩徑當走哪裡。為此徘徊了一會兒,索性從溪澗接水,濾滿兩個水瓶再說。走了自己認為對的那條路(往大老山方向),結果沒走多遠就看到麥理浩徑第四、五段交匯處的地圖公佈欄。

一路無事,直至走到第五段快結束時,遇上一對年輕的小情侶,女孩問我:“叔叔,你知唔知道金山郊野公園點行?可以睇到馬騮嘅呢!”我也是第一走麥理浩徑,無做功課,所以也無法作答。唯獨有點納悶的是,長了鬍子就一下變大叔了,不過想想也是,人家可能廿歲不到,大叔我都40有多了。

繼續前行,在麥理浩徑第五、六段交匯處大埔公路邊發現本地野生獼猴的蹤跡。走人行天橋跨過大埔公路時還被獼猴尾隨,幸虧沒有手拿或外掛食物,否則很容易被搶奪。過橋沒多遠,就看到金山郊野公園(又名馬騮山)的牌子,哦!原來小情侶要去的地方就在這裡。話說第六段是麥理浩徑中距離最短的一段(全段都是水泥路面),只是4.6公里,但也最有意思。我在這段遇到了最多野生動物,如獼猴、野豬、陸龜。雖然它們沒不襲擊人(應該是見慣世面、被餵食、沒被人傷害),但畢竟都是野獸,特別是我第一次遇到的一家三口野豬(一頭母、兩個仔),我還是得小心!

撇開野生動物不說,金山郊野公園的景色還是挺不錯的,有個九龍水塘(香港稱水庫為水塘)點綴其中。不過因為這些野生動物遊蕩其中,還是不宜久留,特別是坐下休息吃東西,老孫的“孩兒們”都會虎視眈眈。這個情況我在第六、七段交匯點的燒烤場得到印證,當時有2個家庭在那燒烤,獼猴們已經在周圍遊走,伺機而動。突然一陣騷動,一隻雄性大獼猴衝到燒烤爐旁的櫈子邊上,一手抓起一袋麵包。誰知道力度太大把塑料包裝袋撕爛了,片面散落一地,那猴猻迅速完成嘴刁1片,左手抓2片,右腋下夾1片的動作,慌忙間可能掉了1片,又殺回去把地面其他幾片一通抱懷裡搶走。這時燒烤的人們才發現並尖叫起來驅趕野猴。很是一派歡樂的景象!

由於怕所帶的酒精不夠(只有150ml,平均37.5ml/天),所以今天中午嘗試用凍水沖滷肉飯(不用燒開水),不過就得泡上50分鐘以上,讓其充分吸收水份。所以我在11點左右就泡下了飯,待中午再吃。誰知道沒走出多遠就到了沙田坳並發現有士多(有麵條吃),天意弄人啊!

今天也是走到天黑才到營地,營地不遠處就是第八段入口和一個標準公廁(有自來水),不過這個鉛礦坳營地外也有兩個水龍頭,是未經處理的山水。今天是星期五晚,居然也沒人前來露營,只有我一個人聽着大自然的聲音安然入睡!

途經政府營地:

1.香港童軍總會基維爾營地(M093與M094之間):不知道是否對外開放?

2.鉛礦坳營地(M137與M138之間):標準廁所(自來水),水龍頭(山水),泥地,石檯櫈,燒烤爐,6個營位

水源補給點:

1)溪澗(溪水):M093與M094之間,靠近M094

2)水管(山泉水):M100與M101之間

3)公廁(自來水):M101,位於沙田坳,對面有士多

4)水管(山泉水):M121與M122之間,靠近M121

5)公廁(自來水、自動販賣機):M124與M125之間,麥理浩徑第六、七段交匯處(燒烤場),野猴猖獗,小心食物被搶

6)公廁(自來水):M137與M138之間,靠近麥理浩徑第七、八段交匯處

食物補給點:

a.沙田坳士多(M101,沙田坳公廁對面)

撤離路線:

麥理浩徑第五、六段交匯處,跨越大埔公路琵琶山段,可乘車離開。

晴,28℃,2016年11月12日,徒步31.5Km

途經:麥理浩徑第八、九、十段

最後一天,也是距離最遠的一天,不過卻是最早結束的一天,下午4:21發出完成麥理浩徑全程的微信,為家人朋友報平安!當天中午沒什麼胃口(只吃了一條能量棒),腦子裡卻盤算着晚上要去吃什麼大餐犒賞一下自己。走過長路線的朋友都知道,對食物的渴求總是揮之不去,在國外長途騎行者中同樣流傳着這樣一句話:Cyclists always hungry!(騎友總是覺得餓)。

麥理浩徑第十段也是最長的一段,一共有15.5公里。最後5-6公里一直是沿著大欖涌引水道走的。回想之前走過的路,山野土路就算再怎麼崎嶇不平有時還是要比陡峭的水泥路要好走,因為水泥路面是個斜面,而且坡度很陡,每蹬一步都極其費勁,這在多個麥理浩徑的水泥路段已經領教過了。

記住以下這組數字:

0(花費)、1(個人)、3(晚露營)、4(天時間)、8(個郊野公園)、10(段路程)、100(公里)、200(條標距柱)

途經政府營地:

1.荃錦營地(M156與M157之間):廁所(乾式),自來水,泥地,石檯櫈,燒烤爐,10個營位

2.田夫仔營地(M168與M169之間):廁所(乾式),溪澗,泥地,石檯櫈,燒烤爐,30個營位

水源補給點:

1)水管(山泉水):M151附近

2)公廁(自來水、自動販賣機):M156

3)溪水(溪水):M185與M186之間

撤離路線:

麥理浩徑第十段結束於青山公路邊,可乘車離開。

器材測評:

睡墊(Gossamer Gear Nightlight sleeping pad <torso length>)

首次使用短版睡墊(只能承托上半身),而且是泡綿材質的,主要看中它重量輕,無須維護,還能用作(無骨架)背囊的支撐。Nightlight sleeping pad採用蛋槽式設計,通爽兼提高離地厚度。睡墊尺寸:73(長)x 48(寬)x 2.5(厚)cm。小巧身材的我,從肩膀到臀部都在睡墊範圍內,頭部位置我使用背囊防水內膽作為枕頭墊起,至於腿腳位置我第一和第三晚露營時用背囊墊着。這幾晚的溫度並不算低,都在15-20℃之間,但腳部仍會有接觸地面的冰凍感,影響睡眠質量。由於背囊為超輕量化的cuben面料,非常輕薄且沒有背負海綿墊,所以墊於腿腳位置並不能有效地隔絕地面寒氣。為此,徒步結束後決定更換睡墊,要求同上:輕、免維護、可作背囊支撐,額外要求足夠的長度。更換:Therm A Rest Z-lite sol S(尺寸:130(長)x 51(寬)x 2(厚)cm)

 

枕頭/背囊防水內膽(Gossamer Gear Clear waterproof pack liner)

為控制基本背負重量(BPW),我盡量一物多用,在臥具選擇方面也一樣。因為此次沒有帶任何的防水袋(睡袋存放袋、衣物整理袋),只是使用一個背囊防水內膽裝載怕水的物件(如睡袋、衣物、電子產品等),所以替代“枕頭”一職也落到這個防水內膽上。但由於天氣較為溫暖,所帶衣物很少,填充到防水內膽內的衣物不足,夜裏對頭頸承托不佳,影響睡眠質量。為此,徒步結束後決定新增一個充氣枕頭。

增加:充氣枕頭(Exped Air pillow ul <size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