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6-D17

2019年9月11日,星期三,多云转晴

班玛县城-玛柯河乡,52.81km

离开班玛县城(赛来塘镇)沿G227国道往多贡麻乡方向骑,这段国道其实是升级改造了两段省道(S208、S101),新铺的柏油路面,车辆稀少,一路沿着玛可河前行。国道位于玛可河左侧(由南往北的方向),河对岸还有一条土路形影相随,可惜我上了柏油路,可惜路上车少骑得太爽,可惜跨河的桥太少……总之,最后可惜没选那一条隔河观望国道的Bikepacking土路骑到多贡麻乡!

到多贡麻乡,就是过境公路两旁的一排房子的小规模乡镇,找了一家叫“卡瓦美食”(既是小卖部、商店,又是旅社可供住宿)吃了碗牛肉面片后继续赶路。到多贡麻寺(满掌村)就拐左离开国道转入水泥路(多达线),这段路是沿着班玛县玛可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河谷前行,景色不错且路况非常良好(水泥路)!

傍晚抵达玛柯河乡,全乡只得一家旅馆(岭氏之家),招牌上写着Wi-Fi、淋浴样样具全,但实则是“伯母”(广东话的谐音,百无,暗喻什么都没有),连厕所都没有,房门也不能上锁。住下后徒步到山坡上的则达寺院,这是则多村与佛塔、经院的大片建筑。夕阳下佛塔金顶闪闪生辉,我们绕经院走了一圈,发现某些隐蔽区域的红色墙体竟然是夹板喷涂红漆遮挡水泥框架而成,阿威声言深感失望(只追求门面功夫)!

这个经院的学员人数估计远超村里的固定人口,前来学经的藏族小孩跟内地上学的学童一样,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跟内地的学校一样,一到下课时间小卖部就成为热点,人头攒动。红衣的小喇嘛们也留意到我们两个外来人,不时指指点点。太阳下山前我们就回到旅馆,在楼下的餐馆吃饭。饭后到乡里的超市买了一些零食以补充日常所需。

2019年9月12日,星期四,多云阵雨

玛柯河乡-吉卡乡,49.03km

垭口11:4502m

36公里的爬坡后到达阿威的人生新高度——4502米,也认识到人世间的美,得到素未谋面的人的无私帮助!这全都得益于今天变幻的天气,起初是阴天,太阳偶然会露个脸,但突然又会骤雨忽至。山沟中的高山牧场光秃秃树都没一棵,就连修建公路预留的涵洞都没一个,真是天大地大竟无处藏身……幸而路边疏落地分布着一些牧民的房子,这是他们冬季固定牧点的家。换言之,现在只是秋季,他们未必在家(基本都在山沟深处的夏秋牧场上放牧未归)。骤雨追打下,我不顾高原缺氧,奋力奔向每一个可能开着门的房子。

第一次成功躲过一场小雨,躲进了一个小卖部的院子里,跑到人家的火膛里取暖。里面两男一女的藏民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汉话基本不会,对于我们冒失的出现还是不太自然。打着手势加上简单的话语,知道我们是为了躲雨才闯进来的。雨很快就停了,我们也没怎么淋到,所以就此拜别。离开时我还遗下了头盔,还是大叔匆匆追出来还我的。

又骑了一会儿,雨点又落下,刚好经过一个房子,门前站着一个大叔,本想再赶赶,不过雨点又大又密,只能调转车头返回。征得同意进入房内暂避。火膛除了我俩还有4个人,让我们进门的大叔不是主人家,他自嘲是这一带的流浪汉,汉藏血统,能与我们沟通。另一个藏族大叔年纪估计5、60岁了,不懂汉话,面部表情不多,对我们说的话没什么反应,喜怒不形于色,应该是这个家的一家之主。女主人是个轮廓分明的藏族大妈,难辨年龄(缺乏保养人易显老),老盯着我,盯到我都不自在了,只能回以温柔的目光及尴尬的微笑。还有一个小女孩,大概14-15岁,穿着合身的藏袍。在未发胖之前,藏族姑娘穿藏袍都会显得腿长,比例很好。高原红镶在她的两颊,扁平的脸庞一看就知道是藏族姑娘。坐下不久,“流浪汉”问我们吃不吃炒面(糌粑)?阿威有些为难,他好像不怎么喜欢这种藏族主食。我点头说,好呀!也示意他吃点,表示尊重!

这次我真的领悟出如何吃糌粑。藏族人通常会先洗干净双手,然后用一块毛巾(反正擦碗的,不知道干净不,起码人家觉得是干净的)把一个碗抹得铮亮,然后在碗里放入半碗左右的糌粑粉(青稞面,应该炒过,所以他们称为炒面),里面还会掺了一些硬邦邦、相当咯牙的颗粒——名为奶渣,据说会增加口感!最后往碗里加入奶茶,之前的人家里她们还会放入一小块酥油,那样吃起来更香,有浓浓的奶香味!通常这么一碗奶茶浮于表面的面糊糊就会递到我的手上。我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吃这玩意,但之前都不得要领,直到今天在这一家子面前,为显示我已是老司机,决定理顺思绪,吃趟地道的糌粑!整理一下脑海中的记忆,好像是先喝几口表面的奶茶,不然手不易接触到奶茶下面的炒面,而且水太多也难以把炒面捏成团(始终是湿湿的糊状物)。想好了,也没看对面成扇形围坐的藏族一家,自顾自地用没洗的手开始抓捏炒面,誓有技压群雄的表演姿态。左手端碗,右手不断地把面团往碗边抓、挤压成团,转动着碗,把碗底粘着的干炒面粉一点一点地粘到逐渐成型的棕色面团上,碗的内壁也逐渐铮亮起来,终于…终于,我的糌粑粘好了,再捏于掌心抓几下,“老练”地塞嘴里嚼了一块下来,然后把干干净净的碗递了过去,女主人醒目地为我斟上满满一碗奶茶,没有惊讶或赞许,还是那么直勾勾地看着我。好吧,这没什么好炫耀的,我独自一人暗喜就是了!在我吃完这湿炒面后,小姑娘问老爸拿了柄小刀,开始时我还以为她们要切些风干牛肉什么的给我们尝尝。结果递过来一块像压缩饼干的东西,“流浪汉”介绍说这也是糌粑,是成品不过已经掺入白糖,直接吃就行,顶饿,吃!我接了一块,放嘴里一嚼,嗯!不错喔,有浓浓的奶香,甜甜的,真的有点像压缩饼干,但更好吃!分了一小块给阿威,但他对糌粑仍不太感冒!奶茶他还蛮喜欢,足足喝了三大碗!奶足面饱后,免得面面相觑(她们说着藏话,流浪汉没翻译过来),免得阿威再次被入赘,我用手肘顶了阿威一下说雨停了快上路吧!轻道一声谢谢,骑上车后回头挥手道别,看到他们一家三口加上“流浪汉”都立于门前目送我们,暖意顷刻传遍全身!

阵雨,今天的解释是一阵比一阵大的雨,这次我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被淋成落汤鸡,看到的房子不是大门紧闭,主人不在家就是还在远远的前方。冒雨冲到则多村时,终于在一个开了门的院子找到人家,这又是一个小卖部所在。停好车,还是往有炉子的房间里钻。里面有3个藏民,2男一女。其中一个是访客也是本村的,只不过家在山沟里。其他两人应该是店主夫妻俩。这次我毫不客气地直奔藏炉前,把淋透的两件T恤脱下,光着膀子在炉边取暖。黑色皮衣的访客说:你们骑车的身体不错啊!我也顾不得礼节,高原着凉感冒可不是闹着玩的,赶紧脱去湿衣(都能拧出水来),尽量烤干一点,再穿回以人体烘干机烘一烘!

这次淋个透可不是坐上几分钟就能干透的,围着炉子总得说说话,反正“访客”的汉话还可以沟通得来。他的问题无非是“从哪来?”、“去哪儿?”、“老家哪里?”我在闲聊时得知这一带为何狗这么少的原因,原来这一带牧区高发包虫病,一种被认为狗为最终宿主的寄生虫传染病,所以政府派人把狗都带走了,所以导致这边比其他牧区安全(不怕再被狗追)。但在写这篇日记时上网查包虫病资料时发现还是挺不安的,感染此寄生虫无症状潜伏5-15年,幸亏不会人传人……

在这家烘衣服时被邀请一起吃饭,是很香的牛肝青菜拌米饭。这锅牛肝青菜在炉子上煮了很久,香味扑鼻,应该什么虫都煮熟了吧!

路上遇到一辆小车,两个年轻藏民专门下车送了两罐红牛给我们,为我们加油!我在最后Z字形的翻山路前把红牛干了,希望借着火劲一口气蹬到垭口。虽然4502m的海拔,但路没想象中陡,不到下午五点就抵达垭口,然后一路俯冲而下,一直蹦到吉卡乡。入住乡上唯一的旅社!又没有卫生间,只能再擦一天身子了,晚安!